亚运志愿者专业服务 走向公民社会时代治理模式
发布日期:2014年09月16日   来源:主任编辑   字号:【

  2007年,“资深志愿者”赵广军成立了以他姓名为名的工作室。作为广州的一个新生NGO(非政府机构),这个工作室以聊天群、网络论坛和电台等渠道,吸引市民参与。

  成立之初,该工作室只有20多人,如今已经超过了1000人,成员包括退休人员、白领、公务员、律师、教师和大学生等各类人群。但赵广军表示,这几年广州志愿者组织的变化不仅体现在数量上。

  “之前志愿者往往会被当成廉价的劳工利用,社会认同不高。但如今志愿者的角色已回归纯粹公益,社会认同度也提高了。”赵广军说,现在志愿者们活跃在大街上、社区内、诊所中。对市民来说,加入志愿者团队正变得越来越容易。

  志愿者已经是广州民间的一支重要力量。以志愿者、社工组织和政府共同组成的社会治理结构,正在广州逐渐形成,这亦是广州亚运得以迅速动员市民支持的重要因素。

  59万亚运志愿者

  目前,亚运已成为赵广军工作室的一个重要内容。赵广军介绍,他们在亚运中提供的主要服务之一,是帮助运动员和志愿者进行心理安抚。鉴于此,针对有体育心理专业背景的志愿者的“征召令”仍在发布中。

  另一个服务内容,是在亚运会前和会中协助社区治安工作,这亦包括对青少年的引导;此外,志愿者们也会为游客提供美食和道路指引。

  赵广军工作室只是日益成长中的广州公民社会的一个缩影。广州亚运期间,共有将近59万的志愿者投入服务。其中,亚运会、亚残运会赛会志愿者为8.5万人,亚运城市志愿者为50万人,人数远远超过往届亚运会,甚至还超过了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数量。

  这其中不乏专业性的志愿组织。目前有2000多名医疗专业志愿者随时准备提供服务,全市12个区(县级市)则组建了18支约220人的专项应急队伍;此外,根据亚运医疗急救预案,近2500人的专项医疗队伍也时刻待命。

  而早已认识到志愿者成长力量的广州市政府,当下正充分地利用各种志愿者组织,动员全民支持亚运。

  “我们利用共青团的一些好的社会动员和发动手法,开展活动和项目,对社会资源进行整合,融入整个亚运工作的筹建领域。”共青团广州市委书记、亚组委志愿者部部长王焕清告诉记者,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探索出“五化模式”:组织化动员、社会化运行、市民化参与、时尚化引领、国际化合作。

  王焕清表示,拓展市民参与志愿服务,对广州这座城市而言意味着一份丰厚的红利,既能为广州带来一种新的运作体系和理念,也是促进城市公民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

  除了本土志愿者,香港等外地的不少志愿者也进入羊城。赵广军告诉记者,目前已经有部分本土志愿者团队同香港义工组织合作,香港方面的组织将以社工督导的形式参与合作。“这将进一步促进各地志愿服务体系的交流。”

  志愿服务专业化

  广州堪称中国志愿者服务的发源地。1987年,广州即开通了全国第一条志愿服务热线——“中学生心声热线”,是为全国志愿者服务的雏形。

  现在,广州像赵广军工作室这样的志愿者组织已经超过了900个,全市注册志愿者总数达116万人,相当于每8个广州人中就有一个人是志愿者。

  除了数量的快速增长之外,志愿者组织亦正快速走向专业化。“我们涉及到的服务对象,平常主要包括小孩、老人救助、精神问题患者,以及其它特殊群体。”赵广军表示,在中国的志愿者发展格局中,广州算是比较完善、走在前边的。

  在赵看来,志愿者组织不应只是公民协助政府,而且也应当服务于推动政府满足公民的利益诉求。“我们也会根据一些居民反映的问题,写成建议书交给省人大;或者把居民的意见收集起来报给志愿者协会,再由协会去推动政策的制订实施。”赵广军介绍。

  赵广军志愿服务队副队长陈建宇告诉记者,志愿者们曾在一些落后山区搞过一些助学项目,开始时地方政府并不重视,但是经过向政府提交方案和不断互动,引起了政府关注。“到后来,他们会主动来问我们有什么项目可以合作。”

  尽管如此,跟港台等地区的义工组织相比,广州志愿者组织在资金筹集和制度环境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赵广军告诉记者,目前团队资金筹集还比较困难。该工作室唯一的专职社工符方怡介绍,工作室的资金来源中,社会捐助为10%,政府购买则超过了70%。还有部分项目另申请团省委等政府性专项经费。

  相比内地,港台地区的市民更热心参与社会公共领域尤其是公益性事务,其社会认可度更高,得到的政府和立法层面的支持也更多,比如免税捐款。记者了解到,香港福利机构的经费一般来自四个渠道:一是福利机构如福利彩票的收益;二是政府购买;三是社会各类基金会的资助;四是自筹。

  走向公民社会时代的治理模式

  “公民社会的社区治理,应该是由政府、志愿者组织(义工)和社工形成的三位一体的治理模式。”中国政治学会理事郭巍青说。

  赵广军介绍,国外发达地区的志愿者体系,主要服务领域为助老、助残、助幼等领域;而像心理辅导、社区医疗帮助等,这些应属于社工的服务领域。香港等志愿者、社工体系均较发达的地区,通常是由社工带引志愿者为弱势群体做更专业的服务。

  而广州虽然志愿者体系比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完善,但社工体系的投入却排在这些城市后面。由于社工体系不发达,广州其实有很多志愿者在履行社工的角色。

  根据最新的一份调查统计,目前,广州市共有社会工作相关机构1.5万个,机构内从业人员总数超过11万人,但其中社工专业毕业的从业人员只有730人,占机构从业人员总数的0.7%。广州目前社工需求的缺口高达1.5万人。

  “现在不管志愿者体系还是社工体系,官方半官方的占了很大一部分。而最关键的还是民间机构要发展起来。”郭巍青说。

  据市民政局日前提交给市人大常委会的调研报告显示,目前,广州市共有民办社工机构33家,拥有社会工作职业资格的人员310多人。

  由于民办社工机构近两年才逐步成立,政府向民办社工机构购买服务也还处在试点阶段。该调研报告表示,虽然广州一直想在社会管理率先创新,但广州社工机构发展仍然存在财政投入不足、试点面过窄、扶持力度不够等问题。

  以财政投入为例,香港在社会福利机构的投入占了整个财政预算的17%,仅次于教育。但包括广州在内的内地却微乎其微。“我们每年给予青年志愿者协会下各个志愿者总队的经费,大概1万到2万。”共青团广州市委人士透露。

  今年7月份,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张广宁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议,通过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发展的意见》,目标是到2012年,登记在册的社工要达到1万人左右,并通过与香港、澳门、新加坡等交流与合作,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实行社工和志愿者联动机制。

  作为广州市人大代表的赵广军,就拟在明年的“两会”上,提交增加社工岗位的建议。

  “我们正尝试通过政府购买的形式,争取设立更多的社工岗位。”赵广军说,可以预见的是,在各种NGO组织越来越专业化的情况下,志愿者的身份会逐渐淡出,由社工来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