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转变形势可喜 2010毕业生求职“多棱镜”
发布日期:2014年09月16日   来源:主任编辑   字号:【

  扬州网讯(记者 冯萍 孙智广) 随着经济的强劲复苏,就业率表现出强劲的反弹势头。虽然我市高校2010届毕业生就业数据尚在统计之中,但截至目前,个别专业的协议就业率已经达到80%以上。工科的就业率持续“领跑”,而一些2009年就业的“困难户”今年也开始“脱困”。不仅如此,毕业生就业走向更多元,更加注重“本土”就业,不再一味扎堆大城市,能否得到长足发展成了他们就业的第一选择。

  工科生依然最走俏

  “截至目前,我们学院宽口径就业率达到96.5%。”良好的就业形势让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工程系党委书记游维喜不自禁。据介绍,该系18个毕业班769人中,截至6月4日,上岗、升学、参军的人数已达到742人。

  而在扬州大学,尽管没有详细的数据,但是根据记者了解的情况,该校一些理工类专业的就业率亦达到80%以上。以物理专业和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为例,大部分同学都已找到工作。

  目前2010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表明,工科专业就业率依旧高企。

  就业态度更加务实

  “本届毕业生的就业态度更加务实了!”党璋说,这主要表现在,毕业生的就业更加多元化,就业的界限已经打通,越来越多的同学不再拘泥于本专业就业,并且,毕业生们也不再紧盯大城市,中小城市成为主要的就业地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很多同学都留在了扬州。”

  高职院校情况相同,据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工程系统计,该系协议就业的625人中,217人到苏南发展,230人在苏中发展(以扬州为主),仅有23人到上海、浙江等其他发达省份发展。

  不过,总体来看,毕业生的增长还是高于用人需求的增长。2010年我省高校毕业生预计有53.2万人,同比增加7.3万人,增幅为15.90%。其中毕业研究生3.3万人,比上年增加0.1万人,增长3.1%;本科毕业生20.6万人,比上年增加1.2万人,增长6.2%;专科毕业生29.3万人,比上年增加5.9万人,增长25.2%。

  【过来人说】

  初涉职场遇“老油条”

  某软件开发公司的龚磊,入职前在学校获奖无数,而且学生工作也做得有声有色,这样的背景深得领导赏识,分给他一个软件开发项目,让他快速成长起来。对他来说这是好事,但同样也有麻烦事。

  作为项目经理的他,要与项目内的技术人员打交道,监督和促进整个项目的进度,保证项目顺利完成。他的项目里,有两个骨干员工,都是老员工,而且技术都很精通。一个骨干员工整天无精打采,一边挂着耳机听歌一边编程,公司没有规定不能听歌。经常抱怨电脑速度慢,“公司配的电脑怎么这么烂,不能花钱配个好点的吗?”另外一个骨干员工,挂着QQ,写一会儿程序,聊一会儿天。

  龚磊很无语,面对两个老员工,沟通了几个回合,没有结果。一方面是领导的厚望和公司的规定,一方面是员工的不配合,让他倍感委屈。

  虚心求教,虚心学习

  已工作两年的任浩,认为人际交往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复杂。

  任浩学的是机械工程专业,基础知识非常扎实,工作以后他的专业知识派上了用场。有一次,公司要上一个500万的项目,他发现国外设备厂商提供的方案可以改进,用初中的物理知识就可以解释改进原理。他的英语比较好,领导于是把他纳入谈判团,直接和老外“面对面”,说明他的改进方案,最终得到通过,为公司节省了200万元经费。为此,领导对他刮目相看。

  回顾大学生活,他强调大学生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荒废任何一个,以后在职场上发展都会受限。

  另外,还有一点特别重要的是,勤于思考,动脑筋想问题,解决问题。他对此格外青睐,他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人际交往方式。“别人或公司难免会有问题、有麻烦,如果这时你挺身而出,乐于助人,任劳任怨,哪个同事会不喜欢呢?哪个领导会不喜欢呢?”

  “遇到不懂的专业知识,虚心求教,不要不好意思,觉得面子上过不去”,任浩最后强调虚心学习。

  

  【求职之路】

  就业达人;“充电”求职;骑驴找马——

  3个应届生的求职样本

  就业达人

  三个月晋升主管

  ■人物:马政鹏

  ■毕业院校:扬州职业大学07级法律班

  他,是法律专业的“自考之星”,即将成为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扬州分公司的业务主管。这一晋升,他只用了3个月时间。他曾是班长、学习部长、校辩论赛的最佳辩手……曾经,他用不到2年的时间,通过了法律专业本科段所有课程的考试,目前正在准备司法考试。

  3月,与大多数求职者一样,实习、找工作。他试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眼睛盯着“法律顾问”岗位,接连找了几家公司,都被以各种理由,拒之门外。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进了平安保险公司,经过一段时间,他越来越喜欢这份工作:“有可能把它作为长期职业去从事,太能锻炼人了!”

  跑业务,敲门总是被拒于千里之外,“也有侮辱”,一次两次,顾客不待见,他就多次上门拜访,直到顾客相信,才肯“罢休”,“用良心工作。”

  “心理压力大”,保险公司都有大量业务员,每天都要汇报自己的成绩,工资与业务挂钩,底薪很少,“我很幸运,三月份至今,业务一直很好,我得到了领导的重视,即将组建自己的团队,升为主管。”

  能有今天的成绩,与他三年的积累是分不开的。在校期间,他在10多个岗位上做过兼职:传菜员、发单员、话务员、家教……他都尝试过。

  坚持不懈

  花万元“充电”找工作

  ■人物:仲聪

  ■毕业院校:扬大物理与科学技术学院物理学06级

  “心灰意冷、万念俱灰。”在找到工作之前,24岁的仲聪经常用这两个成语来形容自己的心情。

  仲聪来自于盐城东台农村,一个标准的“贫二代”,父亲四处打工,母亲在家开小店。

  去年10月份,小仲开始了自己找工作的历程,“在宿舍每天睁开眼,第一件事就是四处撒简历,大几十份地投。”但是,全如泥牛入海。

  这时,学院来了一家培训机构,学费要8800多元。小仲一狠心,报名参加了培训。小仲说,为了找工作,他已经豁出去了。“虽然是培训,但是我至今记得当时的生活。”住在学校,小仲每天早上6点多,天蒙蒙亮就起床。到了12月份,赶上学校的期终考试,为了不挂科,小仲不得不在早上5点起床恶补专业课,晚上更要加“班”到晚上11点钟。小仲说,那种生活他只在高考时经历过。后来,由于扬州的生源不足,这家培训机构又搬到了常州,小仲不得不转到那里上课,“每天光生活费就得花去20多元。”

  今年3月份,仲聪的“充电”结束,而同桌已找到了“婆家”,这又一次让仲聪惶恐不已,他不得不又一次开始在网上狂投简历。一次次奔波于各地的招聘会,“面试参加了十多场,却始终没有结果。”最可气的是,好不容易得到了一家名企的一次面试机会,但对方一听说他是本科生,马上就把他pass了。而这期间,小仲光路费就花去了几千元。

  “问题出在哪里?”小仲在心里暗暗琢磨, “准备不够充分?没有明确目标?”稍作调整后,他投了南京的一家科技公司,没想到这一次一投即中,四月底他接到了offer。想想自己为找工作花去的钱,小仲觉得值了。

  骑驴找马

  先糊口,寻找跳板

  ■人物:张学建

  ■毕业院校:扬大物理与科学技术学院06级

  在别人眼中,张学建已经足够优秀了:本科四年,获奖证书有一摞。他还获得过全国说课大赛一等奖,持有上海中级口译证书,参加过中阿高等教育交流会,给苏丹高等教育司司长做过翻译。张学建的目标也足够明确,“做翻译,最好是当教师。”他从未料到自己的求职之路会如此艰难。

  张学建第一次加入求职队伍同样是在去年11月份,那时候他参加了南京的一场大型招聘会,向仪征的一家民办教育机构投了简历,结果却石沉大海。12月份,南京六城区教师招考,张学建同样报了名,成绩出来后过笔试线一分,但再遭淘汰。接着他又参加了常州的教师招考,同样落败。后来,他终于接到了苏州国际外语学校的通知,到那里上过一个月的课,可最后仍然被刷掉了。

  屡屡受挫,让张学建失去了耐心。今年3月,他向宝应的一家水泵厂投了简历,“应聘销售岗位,这当然是病急乱投医。”这一次,他一投即中。但是在内心深处,小张却并不甘心,对销售更无丝毫兴趣。这一次他放了用人单位的“鸽子”。

  今年4月,张学建被昆山的一家太阳能公司录用,试用期每月2500元/月,正式工作后2800元/月。小张在心里暗暗数了一下,从开始找工作到现在,他总共应聘了24家单位,其中17家是教育培训机构。小张说有了机会自己还会继续寻找,“先就业再择业。先糊口再说,有机会我还会去尝试做一名教师或者翻译。”

  【专家观点】

  尽快完成角色转换

  “其实,大学生们在求职路上遭遇到的种种挫折,根本上在于迷失了自己的角色。”扬州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党璋认为,一些毕业生或是没有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或是对于现实情况理解不够,都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自己融入社会的步伐。

  “毕业是一个结束,更是一个开始。”党璋说,毕业生们一定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树立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的信心。“首先,要做到不害怕。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注意观察,虚心学习特别是要学会为人处世的方法,切不可盲目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

  “其次,要学会从基层做起。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起点不妨低一点,眼光要放远一点。关键还是要看你能否从中学到东西,是否利于你长远的发展。当然,要从自身的情况出发。”

  “对于在校生而言,要提前进行职业规划。平常在校园中一定要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与社会接触。”根据党璋对自己所带两个班级毕业生的观察,那些在校期间已经有过兼职经验或者寒暑假实习经历的同学,显然更善于处理职场上的不利因素,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在社会上站稳脚跟。

  【达人寄语】

  不随大溜,要有主见

  某事业单位的郑主任,最近几年连续参与单位选人面试。

  郑主任面试过一个学生,问他为什么来他们单位,“因为大家都想来,就说明贵单位很好”。听完这句话,郑主任头“嗡——”了一下,不忍拒绝了这个学生。以他的经验看,这样的学生入职也不会有啥大发展,往往随波逐流。

  大家都认为好的,比如工资高、福利好、工作清闲,不一定适合每个大学生。郑主任认为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个人特点择业,而不是听别人的左右。

  郑主任说,“招聘单位,喜欢有独立思考的人……这样的人,入职以后,做事有激情、有潜力,更有可能创新”。

  (扬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