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流动儿童教育状况
发布日期:2014年09月16日   字号:【

[内容提要] 本文运用在长沙市某区中学进行的小样本抽样调查数据,比较分析了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的学习成绩,家庭教育状况。
[关键词] 流动儿童;教育期望;家庭教育

  一、引 言

1.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东部沿海城市。相比之下,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发展明显滞后,城乡二元结构弊端逐渐凸显。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市与农村社会发展机会的不均等,使城市吸引了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增加了进城务工的农民数量。于是在中国的社会阶层中,出现了民工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在大中城市中从事建筑、商业、服务等劳动强度大、收入报酬低的工作。
在有了相对固定的收入和住所后,只身前往城市的农民工开始将孩子带到身边。于是,一个庞大而特殊的群体——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城市里逐渐形成。由于民工流动性大,他们的子女又称为“流动儿童”。
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已经超过1亿人,其中,18周岁以下流动儿童接近2000万人,占全部流动人口的19.37%。
由此,这些流动儿童接受教育的现状也备受关注。
根据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儿童中心合作开展的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状况调查,结果显示,3-6周岁流动儿童入托比例为60.7%,低于城市户籍儿童入托率;6周岁儿童中有46.9%没有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在学率为90%,失学率为9.4%.流动儿童未按时入学比例高达46.9%。另外,在失学的12-14周岁的流动儿童中,有60%的人已经开始工作。12-16周岁流动儿童每天参加有报酬劳动的比例为5.5%。
既然流动儿童的失学率这么高,那么是什么因素在影响它呢?儿童自己、家长、学校以及社会在高失学率中起的各自影响是什么?其中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怎么样?如何使这些流动儿童能够接受教育?
这些问题是笔者要探讨和回答的问题。如果能找到这些问题的起因,我们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措施和补救办法,解决流动儿童的就读问题,提高流动儿童的入学率,有利于流动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维护教育的公平公正,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
2.文献回顾
(1)关于中国流动儿童教育研究的课题较少受关注,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多。从研究的内容上看,这些研究比较集中地探讨和说明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果:
第一,关于城市流动儿童教育面临的现状问题研究。在这方面,大部分学者认为,城市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严重,表现有几个:流动人口子女失学现象在一定范围内依然存在,在流动人口中由于受部分家长文化程度、家庭收入以及流入地入学障碍等种种限制,造成一定数量的儿童、少年辍学、失学;流动人口子女未得到平等教育,入学费用上存在着不平等;打工子弟学校处境困难,具有较大流动性和不规范性(西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范亮,贵州大学洪影秋)。此外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在校学习受歧视(四川大学王亚东、顾唯页),家庭教育处于空白状态(西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范亮)。
第二,关于城市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成因的研究。城市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出现绝非是偶然的。一方面是由于中国长期实行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以及不合理的义务教育投资体制和条块分割式的流动人口的政府管理体制(郎新华、肖玉梅、欧晓彦、洪影秋),另一方面,学校及周围社会环境使得学校没有重视这一特殊群体(程福蒙、柯洪霞)。不利的家庭环境和悲观的无助的心理也是导致这些流动儿童出现教育问题的原因。
第三,关于城市流动儿童教育问题解决措施。城市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身心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当这部分群体出现教育问题时,诸多学者都对此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为此提出了许多相关措施建议。
贵州大学的《关于流动人口子女基础教育题的思考》中提出了:①改革户籍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化。首先,逐步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二元户籍制度,实行全国统一的一元化户籍制。其次,将户籍与待遇剥离,还原户籍的本来面目。②改革现行教育体制,明确政府教育职能。首先,政府应保障义务教育经费这一保障义务教育的根本。另一方面,可通过建立专项基金来予以缓解。即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建立相关的专项基金,用于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的义务教育经费。其次,在当前教育经费体制下,由于待遇与户籍挂钩,和人口流动后户籍与所在地的不同,势必造成流出地政府与流入地政府在教育经费划拨上发生矛盾。③改革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建立“义务教育卡”。作者认为为了及时了解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状况,应在“三件一证”暂住证、寄住证、身份证以及计划生育证的基础上增加“义务教育卡”,并将其与“义务教育卷”融为一体,通过该卡不仅可以及时了解流动人口子女的人数还可以及时了解其受教育的状况。从而为相关部门了解流动人口子女的状况提供了有效途径,也为其采取各种相应措施提供了准确依据,能有效避免义务教育盲点的出现。
(2)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从总体上看,当前对流动儿童失学原因的研究,着重放在对国家户籍制度、教育制度、流动人口管理制度上,而对流动儿童家长和学生自身以及城市人对待他们的态度却轻视,了解甚少。此外研究重点放在流动儿童的学校及社会教育方面,对家庭教育关注不够。另外在研究上,目光不够远,一味的把眼光放在本国,没有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研究和经验。
3.研究假设
假设一:城市家长比流动儿童家长对子女的期望高。
假设二:流动儿童的学业成绩比城市儿童差。
假设三:流动儿童的家长不如城市家长重视家庭教育.相比之下,城市家长更重视子女的教育,且教育方式比流动儿童的父母更好。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的介绍
这项研究的样本是根据简单随机抽样的原则从长沙若干中小学,随机抽取两所学校,然后在该校小学高年级,初中抽取几个班。共抽取300个人,城市儿童100人,流动儿童100人,这些城市儿童,流动儿童及其父母就构成了本次调查的样本。
2.资料收集方法的介绍
调查采用的自填问卷的方式进行,问卷表由所抽中班级的班主任老师发给所抽中的样本学生,由学生带回家填写。填写好的问卷仍由学生交给老师,然后由老师集中交给我们。实发300份问卷,回收227份,其中有效问卷227份,有效回收率为75.7%。未回收问卷主要是由于家长文化有限、学生忘带等因素所致。从总的情况看,家长填答问卷是很认真的,问卷质量较高。
3.有关资料分析方法的介绍
资料的统计和分析将采用SPSS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的.主要是通过频数分析的方法对所得数据资料进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城市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是否确实高于流动儿童父母?是否真的是这样的呢?通过下面的两个表我们可以对比发现结果。

表1:您对孩子的教育期望是

频数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初中 1.4 1.4 1.4
高中
5 7.1 7.1 8.6
大学及以上 64 91.4 91.4 100.0
Total 70 100.0 100.0


     首先来看表1,它显示的是流动儿童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通过它可以看到,希望孩子初中就毕业的家长只有1人,占总数的1.4%,希望孩子有高中水平的有5人,占到总数的7.1%,这两项的总比重是8.5%。而希望孩子能考上大学以及更高学历的有64人,占了总数的91.4%。由此可以得知,流动儿童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是很高的,大部分希望他们能获得高等学历。

表2:父母希望你能达到什么样的文化水平(城市)

频数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高中毕业 2 2.4 2.4 2.4
大专毕业  7 8.3 8.3 10.7
本科毕业 26 31.0 31.0 41.7
硕士及以上 49 58.3 58.3 100.0
Total  84 100.0 100.0

  再看表2,它显示的是城市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表显示,希望孩子大学以下的学历有9人,占总数的10.7%,希望孩子获得大学及以上学历的人数有75,占总数的89.3%。
通过两个表所显示的数据,我们发现城市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比流动儿童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低。
但是,是否我们可以假定受期望高的流动儿童成绩比受期望低的城市儿童的成绩好呢?下列表3表4说明,我们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表3:流动儿童在班里的成绩

频数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很好  5 6.8 6.8  6.8
中等一般 50  68.5  68.5 75.3
不太好 18 24.7 24.7  100.0
Total  73 100.0  100.0



表4:城市儿童在班里的成绩

频数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很好 19 22.6 22.6  22.6
 中等、一般  57   67.9 67.9 90.5
不太好 9.5 9.5 100.0
Total 84  100.0  100.0


    
流动儿童在全班成绩很好的人数为5人,比例为6.8%,相比而言,城市儿童有19人,占总数的22.6%。比前者高出15.8%。差距是比较大的。再看看,中等成绩的人数,流动儿童有50人,比例为68.5%,城市儿童有57人,比例为67.9%,可见在这个层次上,两者没有多大的差别。有18个流动儿童成绩不太好,比重为24.7%,城市儿童中有8个不太好,比例为9.5%,比流动儿童的比例少了15.2%在这个层次上又出现了大的差距。
可见在整体上,城市儿童的成绩普遍比流动儿童的成绩好。
既然成绩的好坏与期望没关系,那么成绩与家庭教育、家长的重视程度有关系吗?是不是家庭教育越好,成绩就越好呢?
在对待孩子犯错误的态度上,表5、表6可以为我们提供数据。不问原由任意打骂,城市家长相对较少,比流动儿童家长少了10.4个百分点,很少过问的家长中,城市的占总数的6.0%,流动儿童家长有4.1%,在问清原因,认真开导这一项上,城市家长占总数88.1%,流动儿童家长有78.1%。可见无论是城市家长还是流动儿童家长在对待孩子犯错误的态度上大部分是正确科学的。

表5:当城市儿童犯错误时家长态度

频数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不问原因 任意打骂  5  
6.0 6.0 6.0
问清原因 认真开导 74 88.1 88.1 94.0
 很少过问
6.0  6.0 100.0
Total   84 100.0 100.0



 
表6:当流动儿童犯错误时家长态度

 频数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不问原因,任意打骂  12 
 16.4 16.4 16.4
问清原因,认真开导   57 78.1 78.1 94.5
很少过问   3 4.1 4.1 98.6
1  
1.4 1.4 100.0
Total 73 100.0 100.0


通过下面的四个表,我们可以看到到底是流动儿童的家长还是城市家长更关心自己子女的学习成长。
在询问孩子学习成绩表中,有57.5%的流动儿童家长经常询问孩子的成绩情况,有31.5%的家长有时询问,但也有11.0%的家长很少询问孩子的学习成绩。相比,城市家长中有72.6%经常询问孩子学习成绩,有22.6%有时询问,只有4.8%的家长很少或从来不询问孩子的学习成绩。城市家长更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

表7:流动儿童家长询问孩子的学习成绩

频数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经常  42 57.5   57.5 57.5
有时 23 31.5   31.5 89.0
很少 
8 11.0  11.0 100.0
Total  73 100.0 100.0


    

表8:城市家长询问孩子学习成绩

频数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经常  61 72.6  72.6  72.6
有时   
19 22.6 22.6 95.2
很少 
2 2.4  2.4 97.6
从来没有  2 2.4 2.4 100.0
Total   84 100.0 100.0


  

表9、表10显示家长联系学校情况。通过表显示,在“经常向老师询问孩子学习成绩”这一项上,流动儿童家长有20.5%是这样做的,城市家长比他们多了11.6个百分点,达到32.1%。有8.2%的流动儿童家长从来没有和老师联系过,将近是城市家长这样做的两倍,城市家长是4.8%。

表9:流动儿童家长联系学校或老师情况

频数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经常向老师询问我的学习成绩  15 20.5 20.5 20.5
只有早开家长会的时候才去学校和老师谈一下 52 
71.2 71.2 91.8
 从来没有和老师联系过  6  8.2  8.2 100.0
Total    73 100.0 100.0


  表10:城市家长联系学校或老师情况

频数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经常向老师询问我的学习成绩 27 
32.1 32.1 32.1
 只有在开家长会的时候才去学校和老师谈一下  53 63.1 63.1 95.2
从来没和老师联系过 
4 4.8 4.8 100.0
Total   84 100.0 100.0

    
通过以上四个表,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果:城市家长更关心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与学生成长,流动儿童家长没有城市家长那么重视孩子的发展。

四、小 结

本文前述的某些假设在研究中确实得到了证实,但某些假设同样被推翻了。
首先,与我们假设的相反,流动儿童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比城市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要高,他们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通过学习获得更好的教育,获得更高的学历。
其次,家长的期望与孩子的学习成绩没有任何的关联。在学习成绩上,城市的孩子普遍要比流动儿童的孩子高,且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最后,在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方法、重视和关心程度上,城市家长的教育方法更科学,重视程度更好,更关心孩子在学校的学习交往情况。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缺陷和遗憾之处。比如,我们选择的样本数量少,抽样的方法不够科学;在问卷设计上不够严谨,没能很好的把握措辞、这样容易使得问卷的某些问题答案可信度不高,影响到分析研究;问卷问题的逻辑不够好,没很好的把握问题的关联性和深入化,对有些问题的不能全面的深入的分析、研究等等,这些都是将来进一步研究时应有所考虑和改进的。

参考文献:
[1]洪影秋:《关于流动人口子女基础教育题的思考》,《贵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2]范亮:《城市流动儿童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3]肖玉梅、欧晓彦:《解决流动儿童受教育问题探析》,《行政与法》2006年第4期。
[4]王亚东、顾唯页:《关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期盼和谐之美》,《现在企业教育》2006年第5期。
[5]郎新华:《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刍议》,《三峡大学学报》2006年第7期。
[6]程福蒙、柯洪霞:《关于流动儿童教育的再审视》,《教育探索》2006年第8期。

作者:汪庆华(中南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学生)

(该文为第三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2007>“和谐社会建设与青少年权益保护”征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