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华同志在首届湖北省大学生骨干培训班学习汇报会上的讲话
发布日期:2007年12月19日   字号:【
喜迎党的十七大  青春建功新农村
——共青团湖北省委副书记毕华在
首届湖北省大学生骨干培训班学习汇报会暨大中专学生
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总结表彰会上的讲话
 
  2007年湖北省大中专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已圆满结束,经过火热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洗礼,全省青年学生正以崭新的精神面貌,迎接党的十七大的胜利召开。在过去的3个月里,我省广泛发动了40余万大学生组成1000多支重点团队、6000余支实践小分队,以“贯彻科学发展观,服务农村促和谐”为主题,奔赴全省、全国各地开展政策宣讲、科技支农、企业帮扶、文艺演出、医疗服务、法律援助等主题鲜明、丰富多彩、成效显著的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我省学生实践团队足迹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共举办各类主题宣传活动1500余场,开办各种文化补习班、培训班2000余个,举行各种文艺演出200余场,开展乡村医疗卫生服务2万余人次,捐赠图书2万余册、衣物20余万件;发放各种宣传资料、调查表10余万份,活动取得了育人成才与建功服务的积极成效。现将总结报告如下:

  一、周密部署,推动社会实践的有序开展

  今年我省各级团学组织把组织开展好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活动作为迎接党的十七大召开、纪念共青团成立85周年、深入开展“我与祖国共奋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作为发挥大学生人才智力优势、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加以周密部署,活动呈现出有序发展的良好态势。

  今年年初,团省委就对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了安排,明确了方向。今年7月,团省委、省学联联合下发了文件通知,进一步明确了活动主题,制定了详实的活动方案。各地、各高校也相继成立了由党委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活动领导小组,在人员配备、学习培训、后勤保障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

  暑假前夕,团省委书记办的同志们分赴各高校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出征仪式,对同学们提出了“在实践中了解国情,坚定信念;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增强本领;在实践中发挥所长,贡献才智”的希望,拉开了火热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序幕。为确保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各高校还制定了严格的管理规则,部分团队成立了活动临时党支部、团支部。

  暑期社会实践期间,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王传中、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欧阳康、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谢守成、团省委副书记丁小强等主办单位和高校领导分赴省内外各地督查指导,极大的鼓舞了大学生志愿者,推动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有序开展。

  二、突出重点,扩大社会实践的社会影响

  根据“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双向受益”的工作原则,今年我省加强前期调研,具体掌握基层需求,根据基层实际需求进行活动立项,突出活动主题,以省级重点活动、重点团队、重点项目带动基层,扩大了活动参与面,增强了活动的影响力。

  团省委重点组织了四个活动。

  (一)“荆楚英才学校”大学生骨干实践队。
2007年5月20日,湖北“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之“荆楚英才学校”在全国率先启动。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昌尔同志出席了培训班开班仪式,并为首批来自28所高校的58名学员作了精彩的形势报告。在前期理论学习、参观考察和素质拓展完成之后,8月20日至26日,全体学员又分赴荆州市监利县、咸宁市咸安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58名学员完成了“走访一家当地农户,结交一位农民朋友,参加一项社会调查,开展一次支教培训,资助一名贫困学生,参与一次挂职体验,组织一次文化下乡,撰写一篇心得体会,提交一篇调研报告”的工作任务。最后,两支实践队在革命老区——红安革命传统教育学院会合,共同表达了继承革命传统,投身和谐湖北建设,立志成才报国的心声。

  (二)大学生调研湖北实践队。
团省委联合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共同实施了“调研湖北——湖北日报大学生社会调查奖学金”项目。武汉理工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十所高校选派的10支调研小分队60余名大学生以我省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带着课题到农村、去乡镇,访干部、问群众,在基层调查采访中发放问卷10000余份,收集、整理、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撰写了《农民工返乡创业情况的调查和分析》、《中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问题调研》等10篇调研报告,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50余条。目前,团省委、湖北日报正在对调研成果进行梳理和评选。

  (三)“我与新农村建设”主题实践征文活动。
团省委、省学联联合武汉工业学院以“我与新农村建设”为主题,动员全省40多所高校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撰写学术论文,抒发感想体会,收到了一大批有价值、有份量的作品,从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湖北大学生对农村、对群众、对基层的深厚情感,看到了大学生不断增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团省委、省学联拟将有关作品整理成册、公开出版。

  (四)大学生勤工俭学实践队。
为贯彻国务委员陈至立关于对“湖北团组织采取多种措施帮扶大学生就业”一文作出的重要批示,以及省委常委会听取共青团工作汇报的指示精神,团省委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把社会实践活动与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联合省教育厅、湖北移动公司启动“爱在湖北”2007湖北移动五千名大学生勤工俭学资助工程。在全省80余所高校中选取了5000名经济困难大学生,分赴武汉、荆州等14个市(州)参加暑假实习工作。在为期3个月的活动中,共向实习学生发放勤工俭学资助金500万元。参与实习活动的大学生再以“爱心手拉手”的方式,从每天30至40元的工资中自愿捐赠3元,共为全省1500名家庭经济困难、品学兼优的高中生提供爱心捐助60万元。此项活动在资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实际困难的同时,培养了大学生勤俭自强、回报社会的良好品质,实现了资助与育人的很好结合。

  三、狠抓落实,确保社会实践的活动成效

  一是以科教优势帮扶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华中农业大学阳新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博士团结合专业研究方向为当地群众进行农技培训、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农村科技人才培训;中南民族大学同学赴内蒙西部阿拉善盟的偏远农牧区,针对当地草场退化和农牧民生活改善献计献策;武汉科技学院“饮水当思源,呵护水源地”湿地使者服务团成功竞标WWF世界自然基金会07湿地使者活动,该团队对脂肪污水处理厂排水设备进行调试,使污水排放中有害物质含量大幅下降。

  二是以文化优势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三峡大学与石堰光彩小学签订了长期支教帮扶协议,给山村孩子带去知识与快乐;武汉体育学院暑期赴巴东“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在当地开展了太极拳、健身气功指导,篮球比赛等,进一步普及了群众体育知识;武汉音乐学院的同学们为县实验小学的同学们教授钢琴、古筝、竖笛、舞蹈、声乐等课程,并捐赠100支竖笛给山区的孩子们;襄樊学院“走向北京·走进奥运” 社会实践队11名队员,途经26个县、市,行程1176公里,徒步25天走到北京,把全省荆楚青年的奥运精神、美好心愿带到北京;湖北美术学院将500余册图书送到十堰市竹溪县。

  三是提供医疗服务解决农民实际困难。

  武汉大学赴荆州服务新农村建设“六个一”工程系列实践团共派出11个小分队共130余名学生组织政策宣讲、知识讲座14场,完成总体实践报告11篇,其中《关于新农村合作医疗的普及度及农民满意度调查报告》质量较高,为当地更好的建立健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资料;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暑期实践队员走进钟祥市柴湖镇基层农村,举行义诊,为当地群众送去实实在在的帮助;湖北中医学院选派11名三级甲等医院业务骨干在读博士生赴应城市开展“卫生下乡”志愿服务,为当地百姓问诊疑难杂症,该实践队还为当地无偿捐赠了价值5万余元的药品医疗物资。

  四是采取实际行动扶贫助困。

  华中科技大学“衣援西部”社会实践队,千里迢迢将全校师生捐献的满满10车共计10万余件衣物捐赠给四川省凉山州海拔3000多米的贫困山区;武汉理工大学“心系未来”社会实践队,走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对当地“留守少儿”开展支教帮扶和调研活动;湖北工业大学2007“爱心千里行”赴红安老区助学实践队的20余名同学在实践期间为红安县七里坪中学的250多名中学生授课,走访了33户贫困中学生家庭,带去了助学金、文具、图书等;武汉工程大学赴钟祥“资教”调查实践队向胡集四中捐赠爱心助学款4000元。

  五是通过体验教育磨励学生意志。

  华中科技大学师生的西藏“天路守护”之旅,既磨砺了学生意志,也带动了更多的人加入环保公益活动;咸宁学院组建的“挑战生存”实践队选拔13名学生,学校只发给每人100元基本生活费,前往湖南长沙开展为期15天的生存挑战活动;华中师范大学圣兵爱心社的社员们开展了赴大悟“爱心之旅”活动,一位社员在日记中写道:“我在活动中深受教育,我们能为山区、为山里孩子所做的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但我们盼望着能用双手为他们的人生点燃一支希望的蜡烛。”

  四、巩固成果,完善社会实践的工作机制

  今年是我省开展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10周年,全省各级团组织,尤其是各高校团组织在总结以往社会实践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在活动中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是各高校纷纷实行项目化管理,普遍加大对社会实践的投入。
大部分学校已经改变了临时组团、随机下乡的零散工作状态,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总体工作格局,作为学校重点工作予以安排和保障,如武汉大学今年共投入80万元作为校系“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专项经费,中国地质大学发动全校20多个院、系、所的近一半教授、专家和数百名任课老师直接带队深入各实践点,全校90%的在校学生参加了各种主题和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了全院8400余名团员青年参加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为历年来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人数最多的一次。湖北大学学生共完成调研报告3700份,数量与质量较往年有大幅提高。各高校普遍采取了项目管理的方式,从按需立项、公开招标、队员招募、师生培训、活动指导、评价表彰等方面和环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作制度,在工作运转中强化了公平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激发了老师与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

  二是校校、校企、校地合作更加广泛,实践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
各高校一方面充分发挥自身学科特色,通过加强社会实践服务项目的专业化凸现高校优势,另一方面广泛推动校际合作,共同组织开展大型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如武汉大学、武汉工业学院共同组织社会实践队赴孝感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各级团组织高度重视引进各类社会资源支持“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将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生成才就业紧密结合,在校企之间搭建桥梁,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就业见习社会实践活动,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与《楚天都市报》开展的“楚天学子实训基地”活动,联系了省内90余家企业,共计为在校大学生提供1600余个实习岗位。

  以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为标志,高校与地方的合作更加深入。将社会实践与教学实习、科学研究、就业创业、志愿服务相结合,基本克服了以往社会实践活动中时间、地点年年换,每次都是新问题的情况,如武汉理工大学团组织共在北京、浙江等地相关单位建立社会实践基地10个,每年组织社会实践团队20余支,共计学员1000余人前往各地实习基地开展实习实践。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各地、各高校共青团组织共建成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500余个。

  三是“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得到各地党委宣传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为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各地党委宣传部门、教育主管部门等把组织好“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从加强宏观指导、提供政策保障、健全长效机制等多个方面关心和支持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各主流新闻媒体对“三下乡”活动给予了广泛关注,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中国青年报》、中国共青团网站、《湖北日报》大篇幅专题报道了我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共同关注》、凤凰卫视《鲁豫有约》报道了咸宁学院大学生挑战生存极限活动。中国地质大学“山中花儿”爱心助学活动、湖北经济学院 “星火燎原行动”、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探访校史,寻访校友”小分队、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蒲公英行动”等也都得到了媒体积极关注。据不完全统计,中央、省、市各级新闻媒体共发稿1000多篇(条)。

  同志们,经过全省各级宣传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共青团、学联组织和各地、各大专院校的共同努力,2007年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已圆满结束了。总之明确时代要求、把握正确导向是工作开展的基本前提,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是社会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环节,充分调动学生成长成才的主动性和基层单位的创造性是社会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方面,采取科学管理、强化舆论宣传工作是社会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积极因素。

  成功经验充分说明,在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各级团学组织是大有可为的。下一步,我们要从贯彻十七大培养新一代的政治高度,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开展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组织高校团员青年广泛开展“学习十七大,成才报祖国”活动,通过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投身生机勃勃的农村基层,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使“三下乡”变成“常下乡”,进一步服务新农村建设,服务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