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小强同志在团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发布日期:2010年02月25日   字号:【

2010122,略有删简

  这次全会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省委九届七次全会和共青团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总结团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以来的工作,就全面加强我省团的自身建设、着力深化“项目+活动+阵地+团建”工作模式、认真做好下一阶段团的工作进行研究部署。

  省委高度重视共青团工作,省委常委会将于近期听取团省委工作汇报,研究团的工作有关问题。今天上午,省委常委张昌尔同志代表省委作了重要讲话,对团省委的工作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下面,我就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深化“项目+活动+阵地+团建”工作模式,讲几点意见。

  一、从全局出发深化对“四加”工作模式的认识

  近年来,在我省团的工作实践中,对工作模式的探索创新一直没有停止过,并且在项目、活动、阵地和团建的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实践,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比如,在抓活动方面,不乏推陈出新的做法,已经形成了诸如青年相亲文化节、“百企万岗”公益招聘会等特色品牌。在阵地建设方面,从青少年宫、党团活动室等传统阵地建设到青年创业孵化器、青少年空间等新型阵地建设,从过去的有形阵地建设到现在无形阵地建设等,都取得了新的突破。在团建方面,反复强调基层基础工作,在形式、内容、成效上都有了一定的发展。项目建设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更加丰富多样,近几年来,城市、农村、学校等战线,以及武汉、孝感、十堰等地通过项目化运作扶持青年就业创业、开展思想引领和青少年社会教育,呈现出旺盛的活力和生命力。在去年八月份召开的团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上,我们认真总结省第十二次团代会以来的工作实践,提出了“项目+活动+阵地+团建”的工作模式。这一工作模式,是在梳理我省团的工作历史,结合现实需要,经过认真研究后提出来的,具备实践基础,具有现实针对性,需要我们在认识上进一步深化,在工作中进一步推广完善。

  (一)实施“四加”工作模式是共青团工作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共青团作为党领导的青年群众组织,党的指导思想就是团的指导思想,党的目标任务就是团的目标任务。共青团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就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融入党政中心工作,同时又要体现出共青团自身的特点。年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五个更加注重”的要求,即: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就湖北而言,新的一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是“四个着力”,即: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着力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努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上迈出新的更大步伐。这就是党政中心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共青团必须在其中找到发挥作用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充分体现自身作为。我们设计“四加”工作模式,就是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使团的工作有更加清晰的出发点、更加具体的着力点和更加明确的落脚点,进一步把服务党政中心的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更有成效。

  (二)实施“四加”工作模式是共青团工作适应青少年新变化的需要。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信息技术革命对整个社会,尤其是青年带来的影响非常深远。青年是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在年轻人身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当代青年多元的价值观,多样的表达方式、聚集方式、交流方式,对共青团传统的工作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靠口号、命令、说教显然难以激发青年的热情,吸引凝聚青年的效果已大打折扣,这对共青团引导青年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行政化格局确定的组织和传统的空间聚集方式以及建立在实体基础上的工作阵地,已不能满足青年聚集、交流、沟通的需求,这对团的组织设置方式提出了新要求;靠单一的活动影响和组织关系的约束已难以获得青年的普遍性认同,这对团的服务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应对这些课题和挑战,要靠建立多层次的、能够全方位发挥功能的工作体系,形成为青年提供有形化服务、满足青年多样化需求的工作格局,这正是我们推出“四加”工作模式的初衷之一。“四加”工作模式就是要通过项目服务青年、通过活动和阵地吸引和凝聚青年、通过团建创新推动团组织与青年保持紧密联系

  (三)实施“四加”工作模式是团的事业科学发展的需要。共青团是人民团体,是青年群众组织,不具备行政手段和执政转换路径,工作的调控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和约束力都比较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增强团的工作持续发展的能力,就需要建立一套新的运行机制,形成新的工作抓手。对此,很多同志进行了很多探索和思考。但是从客观上看,我们的工作仍然严重受制于资源、手段、载体和方法的缺乏,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和自身建设滞后于形势的发展和青年的变化。我们希望“四加”工作模式能够给大家找到一些抓工作的结合点,即把职能工作固化为项目,通过项目化运作来带动全局,把项目在基层转化为有形的活动,辅以阵地支撑,促进基层活跃,增强团组织对青年的吸引和凝聚。同时,“四加”工作模式还具备两个附加效应:一是有利于对团的工作的评价,为党政、社会和青年评价、衡量团的工作提供了客观的标准。二是有利于工作协调推动,四个方面的内容既突出了工作的重点,也强调了抓工作的方法,统筹来抓,可以有效实现工作的整体联动、持续发展。

  (四)实施“四加”工作模式是团干部锻炼成长的需要。团的岗位是一个学习的岗位、锻炼的岗位、成长的岗位。团的工作领域宽、跨度大,对团干部的素质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在决策思维、执行能力、从政习惯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四加”工作模式能够给团干部在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工作作风上一些启发和触动,包括工作思路的指引、工作倒逼机制的形成、务实作风的养成,等等。特别是项目化运作,作为现代管理创新的一般趋势和普遍原则,被广泛运用于政府、企业、社会公共机构等各个领域,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学科性,对项目组织人员的策划、分析、管理、指导、组织等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能给团干部提供很多很好的锻炼机会。所以,只要我们认真钻研,全心投入,可以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系统化地掌握、运用专业知识,在团的岗位上学会如何做事、如何把事做好。

  “四加”工作模式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对省第十二次团代会提出的“联系渠道多样化、提供服务有形化、工作布局科学化、工作发展事业化”思路的深化。我们要提高认识,积极实践,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推动团的工作体制机制创新,使团的工作更加整体化、系统化,使团的基层组织更加具有活力。

  二、科学理解和把握“四加”工作模式

  “四加”工作模式的基本思路,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履行团的根本职责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主线,以活动开展和阵地建设为支撑,以加强团的基层组织、活跃团的基层工作为着力点,整合资源,整体推进,推动团的事业实现新发展。“四加”工作模式,归根结底是实现团的各项功能的手段和载体。项目、活动、阵地和团建是一个完整的工作体系,对这四者的联系以及实施的重点,我们要做到科学理解,正确把握。

  (一)“四加”工作模式要服务于团的根本职责。共青团的根本职责是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基本职能是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目标任务是实现“两个全体青年”。任何工作只有抓对了方向、抓住了关键,才能见到成效。“四加”工作模式要与党政工作部署相一致,与青年的发展需求相一致,与全团的重点工作部署相一致。无论是项目策划、活动开展,还是阵地建设、团建创新,都要立足于团的根本职责,在与党政大局密切相联的领域来安排,在青年就业创业、精神文化、社会参与、权益维护、婚恋生活、交流交往等方面来展开。在这些方面抓准抓好,就能见到成效,就能增强和扩展团的组织和工作对青年的影响和覆盖。

  (二)“四加”工作模式要做到整体把握,协调推动。项目、活动、阵地和团建四者之间彼此联系,相互支撑,同时又有不同的侧重。活动和阵地是支撑,是项目生成的来源,也是共青团要着力抓好的两大重点。活动是团组织的传统优势,共青团不能不搞活动,但要把更多的活动放到基层,注重提高活动的实际效果和影响力。团的阵地建设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要依靠党组织阵地建设成果联建一批,通过委托、联合、代建代管使用一批,在产业、商业和网络等新兴领域新建一批。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争取将青少年阵地建设纳入政府规划。团建是基础,也是团的事业创新发展的逻辑起点。今年,要围绕非公有制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团建、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团组织建设、乡镇街道团组织格局创新三个重点,设计一批团建创新试点项目,以项目化的方式推进基层团建。在这样一个总体安排中,项目是主线,发挥着资源整合和示范带动的作用,把活动、阵地、团建有机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工作体系和组织格局。

  (三)“四加”工作模式要在基层见成效。“四加”工作模式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着力破解基层团的工作力量不够、资源不足、手段不活的问题。检验它的成效,最终要看基层动起来没有、活跃起来没有。项目到了基层以后,就是具体的工作和活动。基层抓项目建设的过程,就是与青年经常联系、为青年提供有形服务的过程,就是促进自身活跃、增强自转能力的过程。我们要按照“分散—整合—提升—再分散”的办法,把各地的活动按项目管理的形式进行规划整合,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资源,以点带面,以少带多,使各项工作目标明晰、层次分明、推动有力,最终实现资源倾斜到基层、力量支持到基层、工作落实到基层。

  三、以项目建设带动“四加”工作模式的深入实施

  在“四加”工作模式中,项目建设是龙头,是牵头抓总的主线。团省委抓项目建设,说到底就是要把团的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工作资源、服务内容通过项目的形式落实到团的各级组织和青年中间去。从项目建设的规律来看,项目的资金来源可以来自财政投入,也可以通过社会化方式募集;项目的作用效果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项目的实施对象可以是团的组织、青年群体,也可以面对青年个人。综合起来看,通过抓项目建设,既能见物又能见人,既能满足个体的需要又能满足群体的需要,既能活跃基层又能形成整体效应,工作更有规范性、持续性和实效性。今年,团省委初步考虑,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青年成长成才,在全省范围内,实施700个青少年思想教育项目,3050个青年人才自主创新项目(面向高校和企业),100个田园小康项目,200个扬帆计划项目,50个青年创业支援计划(YESP)项目,60个“情系湖北”志愿服务项目,100个基层团建规范化建设项目,举办15场左右“百企万岗”大学毕业生公益招聘会,建设100个少先队标准化队室,建设15所希望小学,资助贫困大中小学生5000人次。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务实的精神,着力建立健全团的项目化运行机制,奋力实现既定的项目建设目标任务。

  (一)抓好项目的策划。策划是项目化运行的基础,是“四加”工作模式顺利实施的前提。团省委提前发布项目指南,各级团组织按照项目指南的要求,做好项目策划和申报。在组织申报项目时,要始终围绕党政有要求、青年有需求,共青团能为、善为、有所为的领域,多发现、多设计、多推报“热点”项目、“精品”项目、“实在”项目,不好高骛远,不追求大而全,重点策划实施好切合实际、针对性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项目。

  (二)抓好项目的统筹。团的不同层级在功能上有不同的侧重,相应地也有不同的工作重点和抓手。团省委要把工作重心转变到调查研究、思路指导、统筹资源、分配任务、典型示范和考核推动上,着手建设扁平化的工作体系、培训体系、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集中精力和资源实施有影响的项目,组织重大的有特色的活动。建设好项目库,抓好项目的征集、评审,资源的分配以及工作的指导和评估。组织编写项目操作手册和案例分析材料,设计开发有关项目操作软件,逐步提高项目运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城市、农村、学校等战线,要把“四加”工作模式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带动工作方式的转变。市州团委在抓好自身建设的同时,要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担好项目的策划、申报、监督、评估等职责,并积极为县级团委优化环境,推动项目在各地生根开花。有能力的市州也要自己策划组织项目。县级团委是执行主体,要积极组织基层单位申报项目。今年,每个县要落实5个以上的省级项目。项目获得批准后,还要积极撬动其他资源,指导基层单位把项目完成好。特别要强调的是,今年,农村战线将在全省乡镇、行政村、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互联网以及青年自组织中推行“四百试点”。凡被列入试点的地方,要按照“四加”工作模式,率先实践,抓点带面,重点突破。

  (三)加强项目管理。按照项目运作的规范化程序,逐步建立项目论证、立项、实施、管理、监督、评估以及经费核拨等动态管理机制,健全质量管理、变化管理和问题管理制度,加强问题的矫正,平衡项目进度,保证项目的健康有序运行。要加强项目的过程管理和绩效管理,建立团省委随机抽查、市州团委经常性督查和县级团委自查自纠的项目督导机制,形成全面、科学、开放的工作评估考核体系。要建立激励和问责制度,项目建设要纳入县级团委工作年终考评内容,及时结项考评、奖惩兑现。对“四加”工作模式的推行情况,团省委书记办将适时听取各市州的述职。各市州团委也要随时掌握各县的工作进展情况。

  (四)加大整合资源的力度。资源是项目运作的支撑。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将团的优势品牌项目纳入党政工作格局。目前,正值各地编制“十二五”规划的时机,要策划一些具有战略性、特色性的项目,争取进入各地的项目建设库。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市场化、社会化运作,善于利用市场手段集聚资金、人才、信息、技术等资源。通过领办、承办、联办等各种形式的合作模式,争取各类经济社会组织、金融机构、基金会、民间组织和社会人士的支持。在抓资源整合的同时,还要建立灵活的项目承办实施机制。有的项目可以由团组织自办,有的项目可以采取招标、外包、委托的形式,吸引社会组织、下级团组织、青年自组织甚至社会个人来组织实施,让更多的人参与团的工作,壮大团的工作力量。今年,团省委下决心千方百计筹集资源,以项目化的形式向下转移,支持基层工作。力争全年的项目转移资金突破1000万元。省青少年基金会、省青年就业创业基金会、省青年志愿者中心也要以适当形式来支持基层工作。省青年创业就业促进中心的工作对象也要面向基层,工作重心也要倾斜基层。今年,我们还要积极推进城乡结对帮扶制度,由省直机关单位、中央驻鄂企业和高校团委结对帮扶县级团委,通过帮扶,交流信息,整合资源,推动工作。各市州团委也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积极筹措资源支持基层、服务基层。

  (五)提高团干部项目运作的能力。项目化运作具有内在的工作规律和特点,如事前可行性分析、过程控制、事后评估等,对团干部的综合能力要求高。今后,在团干部的培训中,要融入有关项目化运作的知识,帮助项目实施人员掌握相关的管理技巧和技术手段,提高项目策划、组织、管理能力。今年,在县乡团组织换届中,有一批新同志进入了团的干部队伍。对这批新团干部,要及时组织培训,帮助他们尽快熟悉情况,了解工作,进入角色。各地要采取安排团干部在当地重大项目建设中挂职学习、集中培训等形式,提高项目运作能力。

  同志们,今年的工作任务已经明确,抓工作的思路和理念也已清晰。各项工作部署能否落到实处,“四加”工作模式能否真正付诸实践,关键要靠各级团组织,靠团干部的能力和作风。同样的工作条件和环境,往往因为团干部不同的能力、作风而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我们必须始终把团干部队伍建设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年前,党中央在听取团中央工作汇报后,对共青团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指示。特别是对团干部的作风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强调要进一步开展团干部成长观教育,教育广大团干部心无旁鹜干事业、求真务实抓工作,坚持深入基层、深入青年,迎难而上、锐意进取,讲原则、讲纪律,努力带出一支高举旗帜、坚定信念,践行宗旨、心系青年,吃苦耐劳、勇挑重担的团干部队伍。在共青团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王兆国同志和陆昊同志也反复强调各级团干部要加强党性修养,狠抓作风建设,注重磨砺顽强意志,成为忠诚党的事业、热爱团的工作、服务青年的骨干力量。这是对团干部最基本的政治要求,也是团干部健康成长的基本素养。今天上午,昌尔常委在讲话中对全省各级团干部队伍建设也提出要求、寄予厚望。我们必须按照党中央、团中央和省委的要求,狠抓各级团干部的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我在这个问题上强调四点:

  一是要始终忠诚于党的事业。要自觉加强党性锻炼,视党的使命重如山,视团的事业为生命,竭诚为党挑担子,为青年服好务;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增强大局观念,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与省委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围绕党政工作大局,围绕全省团的工作大局来谋划、部署和推进工作;要倡导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作风,坚持讲原则、讲纪律,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防止政治生活庸俗化。

  二是要高度重视思想理论建设。政治上的坚定来源于理论上的清醒。要按照建设学习型团组织的要求,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深入学习实践党的科学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学习能力是年轻干部能力结构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也是判断干部潜力的重要标志。由于学习原因导致年轻干部素质上存在的差异,短期内并不明显,但长期来看就会非常明显,可以说,在人的一生中,学习就是一场静悄悄的储蓄。目前,在县乡团组织换届中,有一批乡镇党委委员兼任了乡镇团委书记。如何有效地调动和发挥他们的作用,推动乡镇团委工作,这对各个县级团委领导班子成员形成“倒逼”,对大家的党性、作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考验。我们一定要结合工作多学习、多实践,在深化工作的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掌握相关的知识,尽可能全面地提高学习调研能力、分析思考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新进入团的队伍的同志,除了学习党的科学理论、完善知识结构以外,尤其要加强团的基本知识学习,否则很难胜任肩负的工作责任。

  三是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要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到基层去、到青年中去,敢于碰难题、找难事,在狠抓基层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与广大普通青年的血肉联系,集中力量解决关系共青团事业的根本性、战略性问题。团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市州的领导同志要带好头,以身作则,坚持靠前指导,与基层同志一道研究解决问题,切实把党对共青团工作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要出实招、求实效,克服浮躁情绪和短期行为,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形式主义,扎扎实实地推动工作新发展。要务实求实,少说多做,谦虚谨慎,既要当“政治家”,善于把握大局方向、统揽工作全局、平衡利益关系;又要当“理论家”,善于思考前瞻问题、分析客观规律、积极探索创新;更要当“实干家”,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把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环节抓紧抓实抓好。

  四是要增强责任,克难前进。当前,共青团事业面临许多困难,需要我们增强敢破难题、创新发展的责任和勇气。责任催生激情、充实人生、成就事业。只要我们有了推动团的事业进而服务党的事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就会正视困难、敢于破难、敢于探索创新,就会千方百计地落实好各项工作部署,谋求工作新发展。对“四加”工作模式的推行,各地各战线要强化“一盘棋”思想,把思想认识、工作力度、工作目标和纪律要求统一到这次会议的部署上来,步调一致,迎难而上,敢闯敢试,克难奋进,齐心协调地抓落实。

  同志们,共青团事业任重道远,催人奋进。让我们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七次全会精神指引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新的工作模式推动团的事业创新发展,以扎实的作风和崭新的精神面貌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积极投身湖北改革发展的新实践,为湖北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青春的新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