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真强同志在“志愿服务与和谐社会”论坛上的总结讲话
发布日期:2007年12月19日   字号:【

施真强同志在“志愿服务与和谐社会”论坛上的总结讲话


  在大家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下,“志愿服务与和谐社会”论坛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马上就要闭幕了。这次论坛时间虽然不长,但论坛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组织严密,安排紧凑。省委领导对本次论坛高度重视。省委常委、统战部长苏晓云同志,省人大副主任高瑞科同志出席论坛,苏部长代表省委作了重要讲话。团中央志愿者工作部副部长侯宝森同志以及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和全省各条战线的团干部代表,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建设和谐社会新的形势下,推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系列理论和实践课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论坛上,展现了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和最新的实践经验,各位嘉宾演讲精彩纷呈,现场气氛热烈,探讨了问题,交流了经验,拓展了思路,形成了广泛共识,论坛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下面,我讲三个问题,作为本次论坛的一个结语,供大家参考。

一、全面总结本次论坛的理论成果,推动青年志愿服务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

  本次论坛,有各位嘉宾的现场演讲,也收到了全省各级团组织和志愿者组织提交的一批研究论文。大家紧紧围绕和谐社会建设与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我国青年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实际,认真钻研,深入思考,努力推动理论创新,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理论成果,值得认真总结。
概括起来,本次论坛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作了理论探讨:一是深刻阐述了和谐社会建设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分析当前和谐社会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指明了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宏观背景和总体方向。二是深入分析了志愿服务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联系,阐释了志愿服务精神与和谐社会理念在本质、目标、要求上的一致性,充分论证了志愿服务行动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契合性,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志愿服务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看到了青年志愿服务在和谐社会建设的宏伟事业中的广阔前景。三是深入回顾和总结了中国青年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历程,指出了其总体特色和阶段性特征,总结了实践经验,分析了存在的问题,特别强调了志愿服务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上的不足将会带来的影响,使我们既看到了成绩,充满了信心,又看到了不足,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四是深入论述了在和谐社会建设的新形势下,现阶段中国青年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指明了坚持社会化、规范化、公益性的志愿服务发展的路子,对青年志愿服务行动的深入开展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五是介绍了国际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为进一步推动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开阔了眼界和思路。除了上述五个主要方面的理论探讨之外,这次论坛还有许多的闪光的思想和深刻的见解,大家在学习讨论的时候还有很多精粹的发言和闪亮的思想火花,这些都是这次论坛丰硕的理论成果,我们将进行认真的总结和整理汇集,以期产生更大的影响。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中国青年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到今天,已经走过了十二年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深入研究和思考志愿服务的理论问题,从理论上更好地指导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显得尤为必要。这也是我们举办这次论坛的初衷。我相信,这次论坛的举办,必将推动理论研究为青年志愿服务事业的实践服务,对于进一步推进我省青年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将起到积极作用。

  当然,这次论坛所做的探索还只是初步的,希望大家以此次论坛为新的起点,高度重视志愿服务的理论研究,积极推进理论创新,不断总结新经验,引导全省青年志愿服务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二、深刻认识志愿服务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坚定推进青年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信心

  中国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大规模开展始于1993年底团中央发起实施的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我省是全国率先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省份,全省青年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1993年至1995年,为探索起步阶段。鉴于当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开始建立,社会上存在着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道德建设的疑问和争论,自93年起,根据团中央的要求,团省委开始在全省组织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运用新的机制,深化传统的学雷锋活动。在全省创建了一批青年志愿服务基地,扶持和树立了一批先进典型,如秋云、肖波、胡曼莉以及“秋云倾心热线”、武汉大学弱者权利保护中心等,使青年志愿者行动逐步为社会所了解和认识。从1995年至2001年,为广泛开展阶段。1994年,以湖北省青年志愿者协会正式成立为标志,全省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开展,青年志愿者队伍迅速扩大,常年参与服务的志愿者锐增到1000万人左右;组织网络逐步健全,形成了省、市、县以及学校、企业青年志愿者协会网络;服务领域得到拓展,从最初的街头义务服务发展到深入农村、社区和居民家中以及社会公益事业的各个方面开展服务;志愿服务项目不断创造,初步形成了以“一助一”长期结对服务、扶贫接力计划、“三下乡”志愿服务、社区志愿服务、扶贫济困志愿服务为主的项目体系;志愿服务理念为社会广泛接受,青年志愿者行动更加深入人心,“做志愿者光荣,做志愿者时尚”成为广大青年的高尚追求。从2001年到现在为规范发展阶段。2001年,湖北省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成立,在继续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同时,我们从队伍、组织、项目、机制四个方面全面加强了青年志愿服务的自身建设。大力推行注册志愿者制度,目前全省累计注册志愿者已超过了100万人,为全国第一;推进网络建设,全省各级青年志愿者协会总数超过了3000个;按照群众性、社会化的思路,在招募、培训、管理、项目、考核、表彰、奖励等环节形成了一套社会化运作机制;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大力开发新的服务项目,形成了以扶贫济困、社区服务、西部计划、助困扶弱、扶贫接力、环境保护、大型活动、抢险救灾、社会公益活动等30多个相互协调、互为补充的志愿服务项目体系,形成了一批具有良好社会影响的品牌项目;积极推进志愿服务立法,《湖北省青年志愿服务条例》列入省人大立法年度计划,并完成了立法考察调研,立法论证和条例草案起草修改及其他前期工作,即将进入立法审议阶段。这期间党和政府愈加重视青年志愿服务,青年志愿服务被越来越多地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工作体系,青年志愿服务的内在活力越来越强,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大大提高,志愿服务精神得到更加广泛的弘扬,涌现了徐本禹、陈春晓、赵福兵、刘勇、钱丽、胡晓燕等一大批典型人物和一大批优秀志愿服务团队。同时,我省青年志愿服务开始进入国际交流领域,受到了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和一些国家人士的充分好评。

  回顾十二年我省青年志愿服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青年志愿服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1.志愿服务具有深厚的精神内涵,是营造良好社会风气的有效载体。良好的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和谐的重要标志,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志愿服务及其蕴涵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既与中华民族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一脉相承,又适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追求主体自觉的道德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普世性,志愿精神理念是和谐社会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青年开展志愿服务的过程,不仅能为社会和他人提供具体的物质的帮助,更重要的是,这种行动会鲜明地表现出一种精神,会潜移默化地感染被服务的对象、影响周围的群众,让人们看到人性的美好、社会的温暖、人间的真情。这本身就是一个文明传递的过程,可以发挥积极的示范导向作用,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平等友爱、互相帮助、融洽和谐人际环境和时代新风。

  2.志愿服务可以切实服务社会困难人群,是促进社会公平的有效途径。公平是稳定和谐的基础,一个和谐的社会,首先必定是一个公平的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取向,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如贫富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现象。当前,我国社会存在一些困难群体,如城市下岗职工,农村贫困人口,困难老年人、残疾人、青少年等弱势群体。解决困难群体问题,首先需要政府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也需要社会各个方面都来关心帮助。青年志愿者行动一直把弱势群体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在城市社区和农村广泛开展了扶贫帮困、助老助残等服务,在消除贫困、促进就业、改善教育状况、提供医疗服务和实施法律援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不仅对政府的社会保障体系起到补充作用,而且能给弱势人群以极大的心理慰藉,有效地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缓解社会矛盾。          

  3.志愿服务可以促进资源的配置整合,是推动社会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发展既要依靠市场手段进行调节,同时也需要非市场手段。志愿服务就是推动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非市场手段。它可以通过精神的力量和社会化的方式有效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实现资源的重新配置,促进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西部计划、扶贫接力计划等都促进了人才的东西互动、城乡互动,也带动了其他资源的区域流动,产生了较好的综合效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一直是志愿服务的重点领域。保护母亲河行动动员大批青少年和社会公众参与到宣传、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中。近年来,志愿服务以其强大的动员能力、快速的反应能力、专业的服务能力,越来越成为社会应急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斗争中,我省青年志愿者组织和广大青年志愿者的迅速行动、群策群力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4.志愿服务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进行社会动员的有效方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人民的共同参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青年志愿者行动是一种有效的动员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经济全球化、社会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形势下,当代青年素质不断提高,选择日益丰富,仅仅靠计划经济时代的手段难以有效动员青年、组织青年。青年志愿者行动非常符合青年人的参与愿望,能够充分调动青年人的热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现在,志愿服务以人文关怀帮助人,以共同理想感召人,以高尚精神凝聚人,正越来越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重要而有效的社会动员方式,吸引和带动着广大青年及公众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共同促进社会进步。 

  5、志愿服务强调自主参与,是实现青年全面和谐发展的有效平台。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建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全面和谐的社会。青年志愿服务是青年在实践中自我教育、锻炼成才的重要渠道,强调了自觉自愿、力所能及,体现了以人为本,注重了参与者的主体选择,搭建了青年参与社会实践的桥梁,为青年提供了广阔的人生舞台,使青年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思想道德境界、丰富自我发展能力,成长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

  6、志愿服务具有社会化的特征,是创新社会管理的良好组织形式。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这就要求,在进一步提高党和政府管理社会效能的同时,加快建设和培育各类社会组织,完善社会化服务网络,努力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的本质特征就是社会化,是典型的非政府社会组织,它的发展壮大和规范运作必将成为和谐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力量。

三、进一步明确思路,推动青年志愿服务事业实现新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我省青年志愿服务事业的深入发展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和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和谐湖北,以提高服务能力为重点,深化组织、队伍、项目、机制建设,扩大参与面,增强影响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促进全省青年志愿服务事业持续稳定全面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作出新贡献。

  1、加强组织建设。大力加强志愿服务网络建设,继续推进城市社区、街道和农村志愿服务基地、服务站的建设,扩大基层服务网络的覆盖面;进一步加强各级志愿者协会特别是县(市)级协会的建设,形成自上而下、层次完备、相互协调的志愿服务协会体系,增强协会的自主发展能力,为青年志愿服务条例的立法执法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要创新基层服务站、队的建设模式,运用社会化的办法整合各种资源,实行挂靠、联合等多种形式建设。加强组织网络建设,实际上也是加强工作网络建设,不断延伸服务范围,扩大社会覆盖面和影响力。

  2、推进队伍建设。当前,我省志愿服务参与面不够、参与群体还比较单一,是一个突出问题。加强队伍建设,推动青年广泛参与志愿服务,是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首先,要细分各种青年群体,抓住重点群体,结合不同群体的特点和专长,在组织专业化志愿服务方面下功夫;其次,要探索动员青年参与的丰富多彩的形式,既要有大规模的活动形式,又要有小型分散、多种多样的形式,让广大青年可以就近就便参与服务,时时可为,处处可为;第    三,要高扬理想主义旗帜,用理想和责任来感召广大青年参与,不断提升志愿服务理念在社会主流价值观中的重要地位,引导越来越多追求高尚、追求人格完整、追求完美自身价值的青年参与到这个时代洪流中来。各地特别是各高校要继续抓好青年学生中的志愿者注册工作,坚持新生重点招募与普遍招募相结合,开学期间集中招募与经常性招募相结合,骨干队伍建设与一般队伍建设相结合,青年志愿者招募与其他年龄志愿者招募相结合,不断壮大志愿者队伍。同时要加强专业和高端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强化志愿服务理念和服务技能的培训,提高志愿者队伍的服务能力和综合素质。要进一步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注册志愿者档案信息库和通过建立青年志愿者人才信息库,充分发挥共青团网络人才的优势,更好地承担各级政府交给的任务。

  3、深化项目建设。项目化管理、社会化运作是国际通行的惯例,也是我们十多年工作取得的一个基本经验。青年志愿服务事业要做大做强,就是要牢牢抓住重点项目,形成优质品牌,带动志愿者更广泛的参与,塑造志愿者更好的形象,争取更大的社会影响。要不断深化已有的重点品牌项目。西部计划、走进社区志愿服务接力计划等都是志愿服务重点项目,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工作机制,要认真总结经验,树立品牌意识和精品意识,推动这些项目深入发展。在深化已有项目的基础上,要本着量力而行、注重实效的原则,紧密结合社会和群众需求,逐步拓展服务领域,逐步构建长期项目与短期项目结合、全省项目与地方项目互动、重点项目与一般项目共同发展的志愿服务项目体系。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要按照中央和省委领导的要求,巩固已有成绩,进一步扩大规模,力争五年内扩大到我省所有国家级贫困县,年招募人数达到1000人左右。各地、各高校要进一步学习贯彻中央及省领导对西部计划的指示精神,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进一步推进西部计划。深度推进就是不断提高志愿者的素质,更好地发挥志愿者的作用,完善各项工作机制,使之成为一个长期运作、成效显著的品牌项目。为此,我们要在提高招募质量上狠下功夫,要在规范各项管理制度上狠下功夫,在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升学就业上狠下功夫。广度推进就是要加强宣传动员的力度,更广泛地动员和影响高校毕业大学生的参与,不断扩大省级项目实施规模,满足我省贫困地区的服务需求。 

  4、完善机制建设。机制建设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深入把握青年志愿服务的特点和规律,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的长效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志愿服务的吸引力、动员力、教育力和凝聚力,推动青年志愿服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健全招募机制。继续发挥各级共青团组织和青年志愿者组织的动员优势,依托组织进行招募;发挥社区联系广泛、群众参与便利的特点,依托社区进行招募;发挥媒体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特点,依托各类媒体进行公开招募;依托重大项目、大型赛会进行专项招募。逐步建立起既有长期项目招募、又有短期项目的临时招募,既有应急式招募、又有储备式招募的多种方式相互补充的招募工作机制。二是健全培训机制。培训是提高志愿者服务能力的关键环节,是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确保服务效果的重要保障。要把志愿者培训工作摆在一个突出的位置。当前志愿服务领域越来越宽,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对志愿者的要求也越来越专业化。要依托各种培训基地,不断细化志愿服务的领域和专业,对志愿者进行理念、精神、技能和纪律等方面的系统培训,不断提高服务技能、服务层次和服务质量。三是健全管理机制。强化层级管理制度,通过制定严格的制度和规范,明确各级管理机构的责任。强化志愿者自我管理,发挥志愿者自我约束作用。注重安全管理,通过建立和完善问责制,明确志愿者安全管理责任制,严肃责任追究制度,同时切实提高志愿者的自护能力。四是健全激励机制。建立一整套激励体系,通过对志愿者服务经历的认可、表彰、激励,改变志愿者做多做少一个样、做与不做一个样的状况,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社会公众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

  当前,要进一步推进《湖北省青年志愿服务条例》的立法工作,各地团组织要密切配合省、市、州人大,做好人大立法草案修改征求意见的工作,上下共同努力,力争明年上半年完成立法任务。要按照团中央和团省委的统一部署,迅速开展“志愿服务  和谐中国”主题服务活动,在国际志愿者日期间形成全省青年志愿服务的热潮。要积极运用本次论坛的理论成果,围绕和谐社会建设大力宣传志愿服务理念,广泛宣传志愿服务优秀典型,深入宣传志愿服务的实施成效,营造更加浓厚的舆论氛围,志愿精神更加弘扬,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高尚的志愿服务中来。

  同志们,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描绘了“十一五”规划的宏伟蓝图。在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青年志愿服务事业大有可为,前景广阔。全省各级共青团组织、志愿者组织和广大青年志愿者要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奋力拼搏,推进青年志愿服务事业不断跃上新台阶,为全面建设小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