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象牙塔”到“风口”逐浪 ——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青年成长访谈
发布日期:2024年10月17日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近年来,中国青年创青春大赛等创新创业比赛,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许多参赛者在比赛中获得融资,孵化出一个个朝气蓬勃的科创企业。记者近日走访了一批在创青春等创业大赛中获奖的科技创业青年,透视当代中国创业青年的追梦之旅。

  为了童年的梦想

  29岁的孟锦涛出生在浙江绍兴农村。十几年前,赶上出口加工行业大发展,江浙地区的纺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不断挑战电力基础设施。从他记事起,家里就经常停电。

  “夏天停电最要命,父亲当时是村干部,只要停电,立马要放下手中的事,出门帮乡亲们想办法。”孟锦涛说,“当时就想,有没有一种东西能够把电存储下来,停电的时候再拿出来用。”如今,他创办的巨安储能武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正在逐步将童年的梦想变为现实。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能量储存虽然是大势所趋,但储能电站建设成本高、安全风险大。孟锦涛和他的公司想做的,是将“充电宝”建得便宜又安全。

  “我们打破常规,摒弃了活跃贵金属,用铁元素来制作储能溶液,目的是降低成本也提升稳定性。”孟锦涛说,“目前,产品已经应用在一些风力、光伏发电场站和老旧厂房电力增容项目中。”

  市场上的每一份认可,背后都是长期的积累。孟锦涛大学时就成立了学生工作室,交了一批对新能源领域创业有想法的朋友,其中一些成了他之后的合伙人。读研后,他带领团队参加青年创业比赛,荣获“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得到北京一家投资公司认可,为他注资一千余万元。

  为抓住产业风口,孟锦涛放弃了赴美读博的机会,留在华中科技大学深造并开始创业。“在实现理想的机遇面前,人会变得勇敢一些。”他说。

  今年,孟锦涛的公司还获得由湖北共青团提供的“青创贷”500万元贴息贷款,帮助企业发展壮大。截至目前,湖北“青创贷”项目已累计发放贴息贷款3万余笔,贷款总额超过100亿元,扶持5万余名青年扎根湖北创业就业。

  炉窑里的“摇滚精神”

  走进武汉理工大学陶瓷梦工场,墙上贴着各式各样的瓷板画,陶瓷工艺品摆满了玻璃柜,很难想象这里“藏”着一个先进陶瓷企业。

  33岁博士在读的刘志哲是摇滚乐队主唱,也是一名创业达人。他以新材料设计制作的陶瓷文创产品广受市场欢迎,年订单量接近500万元。在文创陶瓷创业蒸蒸日上时,他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进军先进陶瓷产业。

  “那么多大公司都做不出来,你这点家底怎么可能做得出?”家人、朋友都劝他,连投资人也扬言撤资来向他施加压力,但刘志哲最终没有动摇,湖北芯中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自此诞生。

  然而,从实验室到产业端跨越的难度,超乎刘志哲的想象。时间过了半年,家底花了一半,还没有“烧”出想要的产品。在校团委的协调助力下,学校青创园给他腾出一间面积1200多平方米的两层办公室,水、电、气、网费用全免,实验室等研发资源也供他免费使用,他和团队得以轻装上阵,一直坚持。经过不懈地科技攻关,他获得了第十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并获得了天使轮投资。

  共青团湖北省委书记刘治田表示,对于这种有梦想、有潜力、有韧劲的青年创业项目,湖北共青团着力在关键时刻“帮一把”。近年来,共青团湖北省委着力打造“创新湖北·青力青为”工作品牌,通过深化“青创园”建设,采取“自建直管、共建联建、联盟赋能”模式在全省建设了41家青创园,总孵化面积达46.8万平方米,服务企业1800余家,扶持青年创业项目数量突破1万个。

  如今,刘志哲的公司产品已通过中试,初步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他在新的产业园租下场地,准备将学校青创园里的办公室留给后来者。

  时代呼唤青年创业者

  年过不惑的武汉拓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卢鹏荐,是首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获得者,做过校园传媒培训,也曾投身节能型材料产业,如今在高纯度半导体材料产业中做得小有名气。

  近年来,面对半导体产业“卡脖子”问题,卢鹏荐带领团队,抓紧实验攻关,抢占应用场景,加快了国产化替代步伐。企业被评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年营收近3亿元。

  “所谓‘脱不下的长衫’是很片面的。”提起当下普遍讨论的“学历贬值”,卢鹏荐说,“要对知识保持敬畏,也许所学专业并不会立即派上用场,但一定会改变思维模式,最终让自己的事业受益。”

  刘志哲在博士交换时去了英国,见到一家原本专注教堂玻璃的企业,成功转型生产豪华汽车挡风玻璃,给了他很大的启发。“创业一定要坚持长期主义,不能有投机心态,对一个行业研究透彻后,才会游刃有余。”他说。

  “‘内卷’是发展的结果,但趋势表明,依靠商业模式创新走不长远,必须紧紧依靠硬科技实力。”提起近年来新能源产业的高速发展,孟锦涛认为,创新创业市场仍然是一片蓝海,但必须依靠科技形成核心竞争力,找到自身定位,形成错位竞争。“找准一个方向,聚焦一个技术,找到一个突破口。”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李岩教授,今年带领团队,将新研发的利什曼病防治药物带上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创青春大赛,并斩获金奖。“我们认为产品有不错的商业价值,希望借助比赛,与产业投资机构对接,将成果转化落地。”他说。

  为了帮助更多像李岩这样的团队,创青春大赛(科技创新专项)邀请了100多位知识产权服务、投融资对接、验证中试平台和孵化赋能等领域的“青年科技成果转化经纪人”来到现场,为参赛项目提供全链条服务,推动项目落地转化。(记者 宋立崑)